
张华
张华(232年-300年),字茂先。范阳方城(今河北固安)人。西晋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藏书家。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,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。张华工于诗赋,词藻华丽。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《博物志》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《张华集》十卷,已佚,明人张溥辑有《张茂先集》。张华雅爱书籍,精通目录学,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《别录》整理典籍。《宣和书谱》载有其草书《得书帖》及行书《闻时帖》。
生平
博闻强记
张华字茂先,是范阳郡方城县人。父亲张平,曾任渔阳郡太守。张华少年时孤苦贫寒,靠帮别人牧羊来养活自己。与他同郡的卢钦见到张华后非常器重他。张华的同乡人刘放也对张华的才能感到奇异,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张华的学识渊博,辞藻和顺而华丽,他聪敏而多才,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没有不详细阅览过的。少年时即注意修养身心,言行谨慎,举止一定要合乎礼度。见义勇为,周济危难。器量宽阔,胆识弘大,当时的人大多都不能测出他的学识程度。
他开始并不为人所熟识,于是创作了《鹪鹩赋》,通过对鸟禽的褒贬,抒发自己的政治观点。名士阮籍在看到这篇赋后,感叹道:“这
轶事典故
围棋定策
咸宁五年(279年),杜预上表请求伐吴。据《晋书·杜预传》记载,杜预捧讨吴奏折入宫时,武帝正与张华下棋。杜预递奏折,陈利害,而晋武帝仍埋头于棋局,不做定论。张华便推开棋盘拱手说:“陛下圣明英武,国富兵强;吴主邪恶凶残,诛杀贤良有才能的人。现在就去讨伐他,可以不受劳累而平定,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!”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,定下伐吴的计划,使分裂的中国再次得以统一。
穿屋而飞
元康五年(295年)时,武库起火,张华怕有人乘机作乱,先派兵把守周围,然后才安排人员救火,所以历代珍藏的宝物以及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、王莽的头、孔子穿的屐等全被烧毁。
墓葬纪念
张华墓
张华墓位于河北徐水县城西的张华村东,地处平原,西距太行山脉十公里,北临瀑河,原墓周围地势略高。 据1977年的调查记录,张华墓原有直径4米、高1.5米的封土,墓前有乾隆年间重修墓碑一通,现不存。1982年,村民在墓地部位取士建房,使张华墓的封土遭到毁坏,现地表已无痕迹。据《安肃县志》记载:“旧志曰:士人挖之,见墓中四壁绘书,宛有生气,盖茂先之精灵耿耿所致。”据县志记载,清乾隆年间,知县谢昌言重修刘伯伦墓后,探求张华墓旧址,并植树立碑。相传张华村为张华故里村,张华墓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名贤坊
名贤坊在河北省廊坊市的爱
成就
文学
张华工于诗赋,词藻华丽,钟嵘《诗品》评其作品多为“儿女情多,风云气少”,实际上其作品多有“侠骨柔肠”,可谓诗如其人。《晋诗》收录有《门有车马客行》、《轻薄篇》、《游侠篇》、《博陵王宫侠曲二首》、《游猎篇》、《壮士篇》、《萧史曲》、《纵横篇》、《苦寒行》、《真人篇》、《励志诗》、《祖道征西应诏诗》、《祖道赵王应诏诗》、《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园会诗》、《诗》、《上巳篇》、《答何劭诗三首》、《情诗五首》、《感婚诗》、《杂诗三首》、《拟古诗》、《游仙诗四首》、《赠挚仲治诗》、《招隐诗二首》、《荷诗》及七篇《诗》。《全晋文·卷五十八》辑录有张华的辞赋奏疏。
张华编纂
公孙龙(公元前320年-公元前250年),字子秉,华夏族。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,生于赵邯郸(今河北省邯郸市),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。能言善辩,曾为平原君门客。他提出了“离坚白”、“白马非马”等命题。
姚思廉(557—637),字简之,一说名简,字思廉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,唐朝初期史学家。约生于梁末陈初,在八十岁左右去世。世居吴兴(今浙江湖州)。姚察的著作很丰富,有《汉书训纂》30卷,《说林》10卷,《西聘》、《玉玺》、《建康三钟》等记各1卷,还有《文集》20卷,并行于世。此外,还有未撰成的梁、陈二史。这样的家学传统,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,少年时就喜好史学,不仅聪颖,而且勤奋学习,除了读书,再没有其他嗜好,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。
谢庄(421-466),字希逸,南朝宋文学家。陈郡阳夏人(今河南太康县),出生于建康。他是谢弘微的儿子,大谢(谢灵运)的族侄。七岁能作文,二十岁左右入仕,在东宫任过洗马、中舍人。稍后,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。元嘉二十六年(449),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,领记室。次年,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,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,可见其声名远布。以《月赋》闻名。由于历仕宋文帝、宋孝武帝、宋明帝三朝,官至中书令,加金紫光禄大夫,故世称“谢光禄”。
吕不韦(前292年—前235年),姜姓,吕氏,名不韦,卫国濮阳(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)人。战国末年著名商人、政治家、思想家,官至秦国丞相。吕不韦主持编纂《吕氏春秋》(又名《吕览》),有八览、六论、十二纪共20余万言,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,“兼儒墨,合名法”,故史称“杂家”。书成之日,悬于国门,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。此为“一字千金”。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,被免除相邦职务,出居河南封地。不久,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,吕不韦担心被诛杀,于是饮鸩自尽。
晏几道(1038年5月29日—1110年),北宋著名词人。字叔原,号小山,抚州临川文港沙河(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)人。晏殊第七子。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、乾宁军通判、开封府判官等。性孤傲,中年家境中落。与其父晏殊合称“二晏”。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。工于言情,其小令语言清丽,感情深挚,尤负盛名。表达情感直率。多写爱情生活,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。有《小山词》留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