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文网

陈琳人物头像

陈琳

陈琳(?-217年),字孔璋,广陵射阳人。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生年无确考,惟知在“建安七子”中比较年长,约与孔融相当。汉灵帝末年,任大将军何进主簿。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,陈琳曾谏阻,但何进不纳,终于事败被杀。董卓肆恶洛阳,陈琳避难至冀州,入袁绍幕府。袁绍失败后,陈琳为曹军俘获。曹操爱其才而不咎,署为司空军师祭酒,使与阮瑀同管记室。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与刘桢、应玚、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。 陈琳著作,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原有集10卷,已佚。明代张溥辑有《陈记室集》,收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

轶事典故

  袁绍当时势力很大,一心想夺取天下,自己当皇帝。为了号召天下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,袁绍让陈琳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。陈琳在檄文中列举了曹操很多罪状,还痛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。

  后来,曹操火烧袁绍的粮草仓库,打败了袁绍,陈琳没办法,只好投靠了曹操。曹操生气地指责陈琳说:“你还敢来见我!当初你为袁绍写檄文,数落我的过错也就算了,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?”陈琳愁眉苦脸地回答:“我那时候是被形势所迫,必须那样做,没办法啊!就好像一支已经被搭在弓弦上的箭,不得不发射出去一样。”曹操很爱惜陈琳的才华,也就不再追究那件事了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《太平御览·卷五百九十七·文部十三·檄》引王沈《魏书》

文学成就

代表作品
  诗歌代表作为《饮马长城窟行》,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,颇具现实意义。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,乐府 民歌的影响较浓厚,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。散文除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外,尚有《为曹洪与世子书》等。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,文气贯注,笔力强劲,所以曹丕有“孔璋章表殊健”(《又与吴质书》)的评论。辞赋代表作有《武军赋》,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,写得颇为壮伟,当时亦称名篇。又《神武 赋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,风格与《武军赋》相类。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,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。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 品中。与“七子”其他人相比,他的

人物生平

力谏何进
  陈琳在汉灵帝时,为国舅、大将军何进的主簿。当时,宦官擅权,何进欲诛宦官,太后坚决反对,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,引兵来京城咸阳,以此恫吓、劫持太后。陈琳力谏反对。可是,何进不听劝谏,一意孤行,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,结果董卓率兵进京,自立为太师,废少帝,立献帝,社会动乱四起,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。何进也在乱中被杀。

依附袁绍
  何进死后,陈琳避难依附于袁绍。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派兵围攻臧洪的盟友张超于雍邱。

  此时,任袁绍东郡守的臧洪“徒跣号泣、求救于袁绍”,袁多与曹操新和,不予救兵,雍邱被攻破,张超自刎于城上。于是臧

墓葬

  陈琳的墓葬地点有多种说法:

  一说墓在下邳。下邳即今邳州,汉魏时属徐州,为古战场之一。曹操曾联合刘备攻下邳,擒杀吕布,后曹刘反目,刘备占领下邳。此后曹操复得下邳,俘获关羽。陈琳被曹操俘获后,受到礼遇,一直从军。有人认为,陈琳既然不是自然老死,而是染疫死于军中,故可能葬于下邳。

  一说墓在邯郸。邯郸临漳县城西有铜雀台遗址,当年曹家父子和竹林七贤在此直抒胸襟,慷慨任气,后世称为建安文学。曹操的去世和瘟疫的流行使得邺下文人风流云散,死者大部分葬于铜雀台西的曹操墓周围。唐人温庭筠拜谒陈琳墓时有“铜雀荒凉对暮云”之句,有人据此认为陈琳葬于铜雀台下。

猜您喜欢

卢钺

卢钺,别名卢梅坡,宋朝末年人,具体生卒年、生平事迹不详,存世诗作也不多,与刘过是朋友,以两首《雪梅》流芳百世。

陈无名

汉末建安魏国官员时期,由魏国东曹掾崔琰推荐。在曹操称魏王时,曾上表称赞曹操功业,受到时人讥讽。推荐者崔琰也被时人批评。

郑孝胥

郑孝胥,(1860年5月2日——1938年)字苏龛(苏堪),一字太夷,号海藏,尝取东坡‘万人如海一身藏’诗意,颜所居曰‘海藏楼’,世称‘郑海藏’。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。工诗,擅书法,为诗坛“同光体”宣导者之一。著有《海藏楼诗集》。

毕沅

毕沅(1730~1797)清代官员、学者。字纕蘅,亦字秋帆,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,自号灵岩山人。镇洋(今江苏太仓)人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进士,廷试第一,状元及第,授翰林院编修。乾隆五十年(1785)累官至河南巡抚,第二年擢湖广总督。嘉庆元年(1796)赏轻车都尉世袭。病逝后,赠太子太保,赐祭葬。死后二年,因案牵连,被抄家,革世职。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,无所不通,续司马光书,成《续资治通鉴》,又有《传经表》、《经典辨正》、《灵岩山人诗文集》等。

司马彪

(?—约306)西晋河内温人,字绍统。司马睦子。少笃学,博览群籍。晋武帝泰始中,拜骑都尉,迁秘书郎,转丞。官至散骑侍郎。卒年六十余。注《庄子》。撰《九州春秋》。所作《续汉书》,论次东汉史事,纪、志、传均备,今存八志,北宋以后与范晔《后汉书》纪传合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