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镕
王镕(873~921),又名王矪,是五代十国初期赵国的君主。王镕是成德节度使王景崇的儿子,882年,王景崇去世,王镕继位为成德节度使。907年,朱温建立后梁,封王镕为赵王。921年,赵国发生兵变,王镕被杀。
生平
家族背景
王镕的祖上是回鹘阿布思部的遗族,名叫没诺干,在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手下担任骑兵将领,王武俊收他为养子,因而改姓“王”,人称“王五哥”。没诺干之子叫末垣活,末垣活之子叫王升,没诺干、末垣活、王升三代人在成德镇都担任骑兵将领。
王升之子王廷凑,在王承宗任成德节度使时为兵马使。821年,朝廷消灭契丹王氏在成德的割据之后,改任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。田弘正归顺朝廷之后常年对成德用兵,所以成德的将士们对田弘正有很深的怨恨。田弘正到成德就任,王廷凑利用成德将士们的仇恨心理,把田弘正杀死,自称成德留后,迫使监军向朝廷请封其为成德节度使。朝廷对王廷凑的
生平大事
873年,王镕出生。
882年,其父王景崇去世,王镕继位为成德节度使。
891年,李克用进攻成德,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出兵援助王镕。
893年,李匡威为其弟李匡俦所逐,投靠王镕,阴谋夺取王镕之位,事败被杀。王镕被迫归附李克用。
900年,朱温进攻成德,王镕归附朱温。
907年,朱温建立后梁,封王镕为赵王,王镕建立赵国。
910年,后梁进攻成德,晋王李存勖领兵援助赵国,王镕再次归附晋国。
921年,张文礼发动政变,王镕被杀。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家庭成员
父亲王景崇
王景崇(847-882年),字孟安。857年其父成德节度使王绍鼎去世,由于王景崇年幼,由其弟王绍懿继位。866年王绍懿去世,王景崇继位为成德节度使,后被封为赵国公。878年,被封为常山王。882年去世,赠太傅,谥曰:忠穆。
母亲何氏
王镕之母何氏,有妇女贤德,在世时严厉训诫王镕,何氏去世后,王镕开始过起了奢侈生活,并纳后宫姬妾一千多人。
长子王昭祚
王昭祚(?-921年),王镕长子,公元900年,朱温进攻王镕,王镕归附朱温,王昭祚作为人质随朱温回汴梁,朱温将其女儿普宁公主嫁给王昭祚,后
手下官吏
1.张文礼
张文礼(?-921年),王镕养子,原为刘仁恭裨将,为人奸险低俗。刘守文赴沧州任义昌节度使,张文礼为其偏将,刘守文回幽州拜谒父亲,张文礼据城叛乱,失败之后逃到镇州投靠王镕,并曲意奉承,得到王镕的信任和重用,王镕收其为养子,改名王德明。柏乡之战之后,常年领赵兵随李存勖征战。张文礼素不知书,不懂兵法,杨师厚据魏州之时,他率3万赵兵夜掠经、宗,侵入贝郡,行至唐店,杨师厚伏兵杀出,张文礼全军覆没,他自己以单骑逃脱。张文礼见王镕不理政事,产生了图谋不轨的念头,王镕并未察觉,后来对张文礼更加宠信,改任他为防城使。921年正月,王镕杀死李弘规之后,张文礼离间李弘规的手下士
人物评价
《旧五代史》和《新五代史》中对王镕都有“仁而无武”的评价,其实王镕的一生可以用“目光短浅、贪图享乐、不思进取、治国无为”来评价。
王镕自幼就很聪慧,所以在李匡威阴谋夺位之时能够顺利脱险并诛杀李匡威。但是王镕却胸无大志,不思积极进取,厉兵秣马,与各路诸侯争雄,而是偏安于一隅之地。王镕也贪图享乐,纳后宫姬妾数百人,他又好于左道,常常让道士一起随同出游,每次都长达旬月,在西山王母祠,王镕竟然让侍女们堆上锦绣,相互牵持着上去,真的是竭尽奢华。
王镕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随意而为,他常常将政务交于宦官处理,使得宦官权力膨胀,对于李弘规、李蔼等人凭权专事、树立
王充(27—约97),字仲任,会稽上虞人(今属浙江),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。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,以“天”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。以“气”为核心范畴,由元气、精气、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。其在主张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。他以事实验证言论,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。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。《论衡》是王充的代表作品,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。
沈佺期(约656 — 约715),字云卿,相州内黄(今安阳市内黄县)人,祖籍吴兴(今浙江湖州)。 唐代诗人。与宋之问齐名,称“ 沈宋 ”。善属文,尤长七言之作。擢进士第。长安中,累迁通事舍人,预修《三教珠英》,转考功郎给事中。坐交张易之,流驩州。稍迁台州录事参军。神龙中,召见,拜起居郎,修文馆直学士,历中书舍人,太子少詹事。开元初卒。
刘琨(271年—318年6月22日),字越石,中山魏昌(今河北无极县)人,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,晋朝政治家、文学家、音乐家和军事家。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,后累迁至并州刺史。永嘉之乱后,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,抵御前赵。315年,刘琨任司空,都督并、冀、幽三州诸军事。不久并州失陷,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,并与之结为兄弟,后驻军征北小城。318年,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。刘琨善文学,通音律,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《刘琨集》9卷,又有《别集》12卷。明人张溥辑为《刘中山集》,收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。
洪秀全(1814年1月1日—1864年6月1日),曾用名火秀,族名仁坤,后来为了避上帝“爷火华”(“耶和华”的谐音)名讳而改为现名,太平天国建立者,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,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,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,势力发展到十八省,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,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,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,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。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“洪秀全第二”,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。
贾宗(?―88年),字武孺,南阳冠军(今河南邓县西北)人,东汉初年名将贾复之子,东汉将领,封即墨侯,官至长水校尉。贾宗年轻时有操行,多智谋。贾宗最初担任郎中,后逐渐升任,建初年间担任朔方太守。从前由内地迁到边疆的人,大多贫穷,被当地人奴役,不得做官。贾宗选用其中能胜任职务的,和边地官吏参用,互相监督,来揭发官吏奸私,也有因功劳补任长吏的,所以各人都愿意效命。匈奴人怕他,不敢入塞。召为长水校尉。贾宗兼通儒学,每次宴会受召见,常派他和少府丁鸿等人在汉章帝刘炟跟前讨论。章和二年(88年),贾宗去世,朝廷很惋惜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