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文网

蔡邕人物头像

蔡邕

蔡邕(公元133年-公元192年),字伯喈,陈留圉(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)人,东汉文学家、书法家。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,故后人也称他“蔡中郎”。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·蔡琰(蔡文姬)之父。

人物成就

文学
 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。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,取材多样,切近生活,语言清新,往往直抒胸臆,富于世态人情,很有艺术的感染力。其中代表作品为《述行赋》。全赋短小精悍,感情沉痛,批判深刻,情辞俱佳,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。他小赋的题材多样,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,风格大胆而直率。《青衣赋》就是相当感人的作品。在这篇言情小赋中,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,以真挚的感情,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。蔡邕的散文长于碑记,工整黄雅,多用排偶,旧时颇受推重。

  蔡邕收集汉朝历史,没有看见写下来作后史。只有所作《灵纪》及十意,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,

藏书故事

  生平喜藏书,多至万余卷,晚年因喜王粲的才学,遂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,家里所存藏书还有4 000卷。女儿蔡琰曾被曹操接见,曹操问及“闻夫人家先多坟籍”时,蔡琰回答称“昔亡父赐书4 000余卷”。精于书法,尤长于隶书,创“飞白”书体,对后世影响甚大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集20卷,早佚,后人辑有《蔡中郎集》。
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后世纪念

柯亭
  柯亭一名千秋亭,又名高迁亭。原为驿亭,地处一块形若半岛的平地上,三面临水,风景秀丽。两层楼建筑,飞檐翘角,古朴典雅。南面正对古纤道,登楼远眺,心旷神怡。近旁建有“汉蔡中郎祠”,为后人纪念蔡邕所设。辛亥革命前后,鲁迅在故乡绍兴执教时,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过“柯桥的柯亭”,凭吊古迹和游览观光。古柯亭遗址在今柯桥镇中学内。 在镇南,有一四面环水的“绝倭涂”。在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柯桥独山村出现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长子。为了纪念这位抗倭义士,人们立祠于其献身之地,易其地名“化人坛”为“绝倭涂”,并把前后两座桥命名为“得胜桥”和“万安桥”。后祠倒塌,在桥头建立“姚先烈抗倭纪

人物生平

生性至孝
 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,喜好黄老之术,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。父亲蔡棱,也有清白的操行,死后称贞定公。

 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,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,蔡邕不论盛夏严冬、气候变化,都没有解过衣带,七十天没有睡过觉。母亲去世后,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,一动一静,都遵守礼制。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,又有木生连理枝,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,前来观看的人很多。他与叔父、叔伯兄弟同居,三代没有分家,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。

师从胡广
 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,师从太傅胡广。喜欢文学、数术、天文,还擅长音乐。汉桓帝时,中常侍徐璜、左

艺术成就

 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(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),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,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“飞白书”。这种书体,笔画中丝丝露白,似用枯笔写成,为一种独特的书体,唐张怀瓘《书断》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“飞白妙有绝伦,动合神功”。

  蔡邕因负盛名,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。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。
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猜您喜欢

唐姬

东汉颍川人。弘农王姬。王卒,归乡里,父欲嫁之,誓不许。后为李傕所掠,不屈从。贾诩以状白献帝,诏拜为弘农王妃。

诸葛恪

(203—253)三国吴琅邪阳都人,字元逊。诸葛瑾子。弱冠拜骑都尉。孙权嘉禾三年,攻山越,收其丁壮为兵。任抚越将军、丹阳太守。孙权卒,辅立孙亮,任大将军,封阳都侯,加荆扬州牧,督中外诸军事,专国政。攻魏之合肥新城,不拔,士卒伤病,民怨沸腾,退兵。寻为吴宗室孙峻所杀。

苏伯玉妻

晋人。相传伯玉出使蜀地,久而不归,其妻居长安思念之深,乃作诗书于盘中,屈曲成文,故称盘中诗。

陈维崧

陈维崧(1625~1682)清代词人、骈文作家。字其年,号迦陵。宜兴(今属江苏)人。清初诸生,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。54岁时参与修纂《明史》,4年后卒于任所。

赵翼

赵翼(1727年~1814年1月10日)清代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字云崧,一字耘崧,号瓯北,又号裘萼,晚号三半老人,汉族,江苏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乾隆二十六年进士。官至贵西兵备道。旋辞官,主讲安定书院。长于史学,考据精赅。论诗主“独创”,反摹拟。五、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,嘲讽理学,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,与袁枚、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。所著《廿二史札记》与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钱大昕《二十二史考异》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