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海
康海(1475--1540)中国明代文学家。字德涵,号对山、沜东渔父,陕西武功人。弘治十五年(1502年)状元,任翰林院修撰。武宗时宦官刘瑾败,因名列瑾党而免官。以诗文名列“前七子”之一。所著有诗文集《对山集》、杂剧《中山狼》、散曲集《沜东乐府》等。
救李梦阳
陕西状元康海,是明代著名文学家,才气横溢而又狂放不羁。当时,朝中另一著名文学家李梦阳,亦以才气著称。两人明争暗比,互不服气。
到了正德年间,武宗朱厚照是个荒淫昏庸的主子。大宦官刘瑾由于能千方百计满足他的淫乐嬉戏要求而倍受宠信,一时间权倾朝野,炙手可热。刘瑾也是陕西人,与康海有同乡之谊,因而总想将康招致门下作为装点,但没有成功。刘瑾多次登门拜访,指望康海会来回拜,可是康海老是瞅他不在家时去答礼。两人关系只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中。
刘瑾祸国殃民的行为引起了朝中正直官僚的普遍不满,纷纷上书进行弹幼。无奈朱厚照沉湎于享乐,不仅不追究刘瑾,反而将上书的人一个
作品成就
《中山狼》
康海的出名,主要因为他写过一部杂剧《中山狼》。《中山狼》杂剧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寓言体小说《中山狼传》改编而成,四折,写东郭先生冒险救子中山狼,使它逃过了赵简子的猎杀。中山狼脱险后,恩将仇报,反欲吃掉东郭先生。东郭先生大恐,幸遇杖藜老人,将狼骗进书囊杀死。作品流露了对当政的统治集团人物的不满。第四折中杖藜老人说:“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!那负君的受了朝廷大俸大禄,不干得一些儿事,使着他的奸邪贪佞,误国殃民,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不可收拾。”词锋显然是有所指的。旧传此剧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,明沈德符《顾曲杂言》说:“填词出才人余技,本游戏笔墨间耳,然亦有寓意讥讪者。如……
与前七子
正德元年(1506),即正德五年(1510),刘瑾因谋反罪被朝廷处死,朝廷清查刘瑾一案,康海因与刘瑾有过来往,遂被列为同党,削职为民。 正在这个时候,已经官复原职的李梦阳,不但不为曾救自己一命的朋友两肋插刀,反过头来倒打一耙,诬陷嫉害。
康海回家之后,“以文为身累,遂倦于修辞”。他认为“辞章小技耳,壮夫不为,吾咏歌舞蹈于泉石间已矣,何以小技为哉!”他与朋友、同乡王九思遭遇相似,志趣相投,于是经常在其家乡沜东及王九思的家乡鄠县(今户县)一带。他与王九思一道对戏曲音乐进行了大胆改革,形成了秦腔四大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派——“康王腔”。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趣事
其一
公元1502 年明孝宗皇帝弘治十五年,陕官授翰林院修撰,西武功人康海中了文科状元,官幸时年二十七岁,“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观尽长安花。”
其二
满腹经论,才高八斗的康海,十年寒窗苦读,终于一朝状元及第,步入仕途。论其才,前途应一片光明。然而,饱读子经诗书的康海却读不透社会这部沉甸甸的厚书,洞不明世事,一言一行遭人忌恨而不自觉;一举一动被人暗算而不自防。看不透人情,明明是敌人却视为朋友。明明是陷阱眼睁睁的往里跳。为人的“不精不细”终于惹来了祸端。武宗正德年间,专权的宦官刘瑾被来自云南首辅杨一清联合太监张永参倒处死,康海涉嫌刘瑾同党受株连,被削
与秦腔
康海,“主盟艺苑,垂四十年”,创“康王腔”,壮秦腔之基。
这个举世有名的才子,广招演员,自制乐曲,写剧本、改革声乐唱腔脸谱,自操琵琶,创建了自家戏班子,人称“康家班社”。他招收弟子在家中教授他和王九思创作的“慷慨悲壮、喉啭音声、有阳刚之美、有阴柔之情”的“康王腔”。自己动手创作的《中山狼》和《王兰卿服信明忠烈》《杜子美游春》等剧本,并让戏班排练。康海的继室张氏,出身乐户,能唱善舞,声振秦中。并培养出较有名的演员双蛾、小蛮、春娥、端端、雪儿、燕燕等,更有“随身四帅”金菊、小斗、芙蓉、采莲,深受观众所喜爱。康家班演出的戏“歌有新词、舞有娇姿”,30年红极家乡,对秦腔发
影响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评价
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生平
康海(1475~1540)字德涵,号对山、沜东渔父,西安府武功县人(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)。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(1475)六月二十日,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(1540)十二月十四日,享年66岁。
康海自幼机敏,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,习小学,“凡洒扫应对之属”,冯出仕后,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。成化二十二年,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,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,期其效法。父退,海嬉戏如忘,父怒欲捶楚,问所授,海从容复述无可责。
孝宗弘治七年(1494)入县学,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,见海文,盛赞其才,言必中状元。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,
家谱记载
康海祖籍河南固始,宋朝末年其先世因避乱移居陕西武功,至康海时已历七代。从其高祖康汝揖起,即世代为官。他的父亲康墉,字振远,博学多识而有文名,任平阳府(治今山西临汾)知事。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、官宦世家,康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。他十八岁时人县库为生员,由于读书刻苦而方法灵活,学业进步很快。无论才识、文章,在诸生中都属佼佼者。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杨一清(字应字,成化进士)对其十分赏识,认为他将来必中状元。康亦以此自负。
弘治十四年(1501 年),康海参加陕西乡试。应试之前,他就决意一展才华,夺取解元的桂冠。结果发榜以后,第一名却是吉时,他只考中第七名。弘治十五年(
削职原因
康状元被削职的深层原因正德五年( l510 ) ,刘瑾势败被杀。陕西状元康海也因与他有所往来而被牵连削职,从此不再被起用。本来他一向是远看刘瑾的,完全是为了救李梦阳才不得不与刘瑾接近。这是举朝皆知的事,为什么当年没有人出来为他说话呢?原因在于康海自恃才高,加之行为放荡,无意中得罪了许多人。因为才华横溢,每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风生,无所顾忌,少不了要对别人的文章及周围的事情品头评足,这样哪有不伤着人的?时间越长,伤的人越多。他行为放荡,不拘小节,又被较多的烙守礼法之士视为疏狂,不肯与之为伍。
他还爱批改别人的文章。每当有人请他修改时,他总是不顾情面,别出心裁,大涂大抹
生活小叙
他出生于世代仕宦兼商人家庭。父亲康墉(音庸y6ng )对他管教甚严。他从小好游嬉,父亲看见时拿鞭子要打他,但一翻他的作业,早己都做好了,只得作罢。他读书只注重理解而不愿费时费力去背诵,因而得以博览群书。他对经、史、子、集以乃词曲、小说.无所不窥。自青年时代起便立志要有所作为。弘治十年(1497 )中举,十五年壬戍( 1502 )科以状元及第,授修撰。曾充经筵讲官,与修《宪宗实录》、《孝宗实录》、《历代通鉴纂要》等。为文主张追步秦汉,强调言之有物。他写文章总是在精力充沛、心情平静时动手,于是文思泉涌,一泄千里。一感到疲倦,立即停下来。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不同凡响。别人送文章来看,多半被他改
张炎(1248年-1320年),字叔夏,号玉田,晚年号乐笑翁。祖籍陕西凤翔。六世祖张俊,宋朝著名将领。父张枢,“西湖吟社”重要成员,妙解音律,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。张炎是勋贵之后,前半生居于临安,生活优裕,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,晚年漂泊落拓。著有《山中白云词》,存词302首。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《词源》,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,其中以“清空”,“骚雅”为主要主张。
金阳翟人,字平叔。宣宗兴定五年进士。为永城主簿。以退让见称,有诗名。郁郁不自聊,年未四十而卒。
隋辽东襄平人,字拔豆。李弼子。擅武艺。仕于北周,初为千牛备身,后数与敌战,从平齐,以功进大将军。入隋,安边及从平陈有功,官至安州总管。疾还,卒于家。年五十七。
(?—552)南朝梁陈留人。少有才学,通《周易》。初仕魏为行台郎,及侯景叛梁,依附景。凡表、启、书、檄,皆其所制。梁简文帝大宝二年,与彭㑺等害死简文帝。景既得志,规摹篡夺,皆伟创谋。景败伏诛。
(?—399)东晋琅邪临沂人。王羲之子。工草隶。仕历江州刺史、左将军、会稽内史。王氏世事五斗米道,凝之弥笃。安帝隆安三年,孙恩在海上起兵,攻会稽,僚佐请为之备,不从。入室请祷,谓有鬼兵相助,不作防御,卒为恩所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