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文网

李渔人物头像

李渔

李渔(1611-1680),初名仙侣,后改名渔,字谪凡,号笠翁。汉族,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。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美学家。被后世誉为“中国戏剧理论始祖”、“世界喜剧大师”、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、文化产业的先行者,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。一生著述丰富,著有《笠翁十种曲》(含《风筝误》)、《无声戏》(又名《连城璧》)、《十二楼》、《闲情偶寄》、《笠翁一家言》等五百多万字。还批阅《三国志》,改定《金瓶梅》,倡编《芥子园画谱》等,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。

生平

综述

  李渔出生时,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,此时“家素饶,其园亭罗绮甲邑内”,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。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,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,毅然改走“人间大隐”之道。公元1666年(康熙五年)和1667年(康熙六年)先后获得乔、王二姬,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,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,收入颇丰,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,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,《闲情偶寄》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。1672、1673年,随着乔、王二姬的先后离世,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

乔王二姬

  李渔56岁时应邀远游西北,得平阳(今山西临汾)地方官赠予他乔姬,虽年仅13岁,但聪慧过人,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天份,经教唱演习,成为李氏家班的有名的旦角。乔姬学唱,记忆惊人,领悟极快,师授三遍,便能自歌。老师说是他授曲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聪敏之人。仅一月余,乔姬便学会了老师的所有,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。每有客来访,乔姬隔屏清唱,客人听得食肉忘味。几个月后,李渔途经甘肃兰州,得贵人赠予王姬,也是13岁。王姬的长相在女伴中虽不出众,一旦易妆换服,却与美少年无异,令人惊叹。李渔便让乔姬教她学戏,扮演生角。从此李渔建起了自己的家班,而且乔、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,能体贴文心,只需李渔略加指点,便

芥子书铺

  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,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。早在居杭期间,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、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。寓居金陵后,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,成立了芥子园书铺,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。书铺同时还印行、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,以及其它文化用品。

  作为出版商李渔,他那灵活的经营策略与经营理念,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机,左右开弓,把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。他根据读者的心理和需要,除了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,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,如被他称之为“四大奇书”的《三国志演义》、《水浒全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

李氏家班

  李渔心怀两个愿望,一是早生儿子,二是创办家班。五十得子使他满足了前一愿望,而后一愿望仍然没有影子,直到康熙五年(1666)才有了机会。这一年,56岁的他应朋友之邀,由北京前往陕西、甘肃游历,先后在临汾、兰州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、王二姬。

  独具艺韵的二姬的到来,再配以其他诸姬,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。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,他自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,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。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,带领家班四出游历、演剧,“全国九州,历其六七”,不辞辛劳,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。由于有乔、王二姬的出色演员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、好导演,李氏家班红遍了大江南北,影响

《闲情偶寄》

 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,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,使其上升为理论。康熙十年(1671),《笠翁秘书第一种》即《闲情偶寄》(又叫《笠翁偶集》)问世,这是李渔一生艺术、生活经验的结晶。《闲情偶寄》分为词曲、演习、声容、居室、器玩、饮馔、种植、颐养八部,共有234个小题,堪称生活艺术大全、休闲百科全书,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。

  其中,《词曲部》谈论戏剧的结构、词采、音律、宾白、科诨、格局;《演习部》谈论选剧、变调、授曲、教白、脱套;《声容部》中的《习技》详述教女子读书、写诗、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,都和戏剧有关。后人曾把《词曲》、《演习》两部抽出来,独立印成一书,名《

猜您喜欢

祖莹

东魏范阳遒人,字元珍。祖季真子。少时耽书,常以夜继昼,时号圣小儿。及长,以文学见重。孝文帝时拜太学博士,掌彭城王元协书记。尝语人曰:“文章须自出机杼,自成一家风骨,何能同人共生活也。”后因贪货贿屡受迁谪。孝庄帝末典造金石雅乐,成,迁车骑大将军。孝武帝即位,以太常行礼,得封文安县子。孝静帝天平初,以议迁都功,进伯爵。

范梈

范梈(pēng)(1272—1330)元代官员、诗人,与虞集、杨载、揭傒斯齐被誉为“元诗四大家”。字亨父,一字德机,人称文白先生,清江(今江西樟树)人。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、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、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,有政绩,后以疾归。其诗好为古体,风格清健淳朴,用力精深,有《范德机诗集》。

任昉

任昉(460年-508年),字彦升,小字阿堆,乐安郡博昌(今山东省寿光市)人。南朝文学家、方志学家、藏书家,“竟陵八友”之一。十六岁时,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,后被朝廷征召,任太常博士、征北行参军。永元末年,任司徒右长史。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,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,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。天监二年(503年),出任义兴太守。此后先后出任吏部郎中、御史中丞、秘书监、领前军将军。天监六年(507年)春,出任宁朔将军、新安太守。天监七年(408年),任昉在任上去世,终年四十九岁。追赠太常卿,谥号“敬子”。

班昭

班昭(约45年?-约117年?),一名姬,字惠班。汉族,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东北)人。东汉史学家,史学家班彪女、班固与班超之妹,博学高才,嫁同郡曹寿,早寡。兄班固著《汉书》,八表及《天文志》遗稿散乱,未竟而卒,班昭继承遗志,独立完成了第七表〈百官公卿表〉与第六志〈天文志〉,《汉书》遂成。帝数召入宫,令皇后贵人师事之,号曹大家(gū)。善赋颂,作《东征赋》、《女诫》。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。

岳行甫

(约公元一二oo年前后在世)字仁老,鄜州洛川人。约金章宗承安未前后在世。夙有诗名于关中。泰和初,有以行甫时病诗达之章宗,大加赏异,授以官,不就。士论高之。行甫有诗百余篇,佳句甚多,行于秦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