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文网

观德亭记

明代:王阳明

  君子之于射也,内志正,外体直,持弓矢审固,而后可以言中,故古者射以观德。德也者,得之于其心也,君子之学,求以得之于其心,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。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,荡于其心者其视浮,歉于其心者其气馁,忽于其心者其貌惰,傲于其心者其色矜,五者,心之不存也。不存也者,不学也。

  君子之学于射,以存其心也,是故心端则体正,心敬则容肃,心平则气舒,心专则视审,心通故时而理,心纯故让而恪,心宏故胜而不张、负而不驰,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。

 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,于射见之矣。故曰:为人君者以为君鹄,为人臣者以为臣鹄,为人父者以为父鹄,为人子者以为子鹄。射也者,射己之鹄也,鹄也者,心也,各射己之心也,各得其心而已。故曰:可以观德矣。作《观德亭记》。

  君子之于射也,内志正,外体直,持弓矢审固,而后可以言中,故古者射以观德。德也者,得之于其心也,君子之学,求以得之于其心,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。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,荡于其心者其视浮,歉于其心者其气馁,忽于其心者其貌惰,傲于其心者其色矜,五者,心之不存也。不存也者,不学也。
  君子在射箭时,内心思虑纯正,外形身体正直,手持弓箭稳固有力,这样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。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。品德,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。君子治学,是讲究心灵收获的,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。这是由于内心躁动不安的人,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;内心摇摆不定的人,他的视线必定是飘浮的;内心惭愧的人,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;粗枝大叶的人,他的相貌必定疏懒;内心骄傲的人,他的神色必定矜持。这五种情形,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。之所以丧失本心,是因为没有学习。

  君子之学于射,以存其心也,是故心端则体正,心敬则容肃,心平则气舒,心专则视审,心通故时而理,心纯故让而恪,心宏故胜而不张、负而不驰,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。
  君子学习射箭,就是要保留本心。这是因为:内心端正,身体就会正直;内心恭敬,神情就会严肃;内心平静,呼吸就会舒畅;内心专注,视力就会清晰;内心通透,所以能把握时机而作出处理;内心单纯,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;内心宽广,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,失败时不会松懈。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,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。

 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,于射见之矣。故曰:为人君者以为君鹄,为人臣者以为臣鹄,为人父者以为父鹄,为人子者以为子鹄。射也者,射己之鹄也,鹄也者,心也,各射己之心也,各得其心而已。故曰:可以观德矣。作《观德亭记》。
  君子没有不运用所学知识的,在射箭上也能体现出来。所以说:作为别人的君王,就要以君王的标准为目标;作为别人的臣民,就要以臣子的标准为目标;作为别人的父亲,就要以父亲的标准为目标;作为别人的子女,就要以子女的标准为目标。射箭,就是要射中自己的目标;目标,就是自己的本心;每个人都要对准自己的内心,都要获得自己的本心罢了。所以说:射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。谨此写下这篇《观德亭记》。

译注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  君子之于射也,内志正,外体直,持弓矢审固,而后可以言中,故古者射以观德。德也者,得之于其心也,君子之学,求以得之于其心,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。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,荡于其心者其视浮,歉于其心者其气馁,忽于其心者其貌惰,傲于其心者其色矜,五者,心之不存也。不存也者,不学也。

  君子之学于射,以存其心也,是故心端则体正,心敬则容肃,心平则气舒,心专则视审,心通故时而理,心纯故让而恪,心宏故胜而不张、负而不驰,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。

 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,于射见之矣。故曰:为人君者以为君鹄,为人臣者以为臣鹄,为人父者以为父鹄,为人子者以为子鹄。射也者,射己之鹄也,鹄也者,心也,各射己之心也,各得其心而已。故曰:可以观德矣。作《观德亭记》。

译注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网页发生错误

译文

  君子在射箭时,内心思虑纯正,外形身体正直,手持弓箭稳固有力,这样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。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。品德,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。君子治学,是讲究心灵收获的,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。这是由于内心躁动不安的人,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;内心摇摆不定的人,他的视线必定是飘浮的;内心惭愧的人,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;粗枝大叶的人,他的相貌必定疏懒;内心骄傲的人,他的神色必定矜持。这五种情形,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。之所以丧失本心,是因为没有学习。

  君子学习射箭,就是要保留本心。这是因为:内心端正,身体就会正直;内心恭敬,神情就会严肃;内心平静,呼

猜您喜欢

我善养吾浩然之气

先秦:孟子

  “敢问夫子恶乎长?”

  曰:“我知言,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

  “敢问何谓浩然之气?”

  曰:“难言也。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其为气也,配义与道;无是,馁也。是集义所生者,非义袭而取之也。行有不慊于心,则馁矣。我故曰,告子未尝知义,以其外之也。必有事焉,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长也。无若宋人然: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‘今日病矣!予助苗长矣!’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矣。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。以为无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;助之长者,揠苗者也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”

  “何谓知言?”

  曰:“诐辞知其所蔽,淫辞知其所陷,邪辞知其所离,遁辞知其所穷。——生于其心,害于其政;发于其政,害于其事。圣人复起,必从吾言矣。”

春有百花秋有月

宋代:无门慧开禅师

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
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
插秧歌

五代:契此

手捏青苗种福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六根清净方成稻,后退原来是向前。

落日怅望

南北朝: 谢朓

昧旦多纷喧,日晏未遑舍。
落日余清阴,高枕东窗下。
寒槐渐如束,秋菊行当把。
借问此何时,凉风怀朔马。
已伤归暮客,复思离居者。
情嗜幸非多,案牍偏为寡。
既乏琅邪政,方憩洛阳社。

郑人逃暑

宋代:李昉等

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,日流影移,而徙衽以从阴。及至暮,反席于树下。及月流影移,复徙衽以从阴,而患露之濡于身。其阴逾去,而其身逾湿,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。